這是引用自聯合新聞網5/25日的新聞 (並請見之下的相關新聞). 相信各位經常都在台灣的公共空間裏迷路, 所以這樣的新聞應該可以激起很多的共鳴. 以台北車站來說, 車站內的捷運, 台鐵, 與高鐵三個主要單元間的動線不順暢, 連繫與網絡不明, 指標各做各的, 指向不清, 指標指了半天並非捷徑. 然後這個發言人說是因為"宣導不夠", 表示那個標示的整合計畫做得太爛了. 若每一個車站的使用者都很清楚每一個顏色所代表的意思, 那麼表示那個使用者必須要在大多數的車站空間都活動過了, 才能夠對每一個顏色所代表的意義產生信賴感. 如果一個指標系統做得這麼不直觀, 居然還要宣導, 還要學習, 那就表示這個新的指標系統只是疊床架屋愈改愈爛罷了. 這與科學製圖有什麼關係? 當然是有的. 假設台鐵, 捷運與高鐵是一個科學陳述的三個主要單元 (可能是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與討論. 也可能是三個相關但重點與涵括不一的單元), 那麼您在陳述這些知識流程與網絡時是否會讓聽眾陷入迷宮? 甚至連自己都走不出來? 而您的視覺設計(海報, 投影片, 文字書面報告中的文字與符碼使用), 是否合適, 是否增進讀者或聽眾的認知? 或只是讓聽眾與讀者感到不耐與不知所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