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第一次作業同學發問

關於這次的作業,有幾點想請教老師:
  • 所謂的視覺化科學的結構,是否不該用(太多?)彩色照片來分散聽眾對科學主題本身的注意,或是加入一些照片是可以被允許的呢?畢竟自己所討論的生物或主題不見得大家一看到名字就能想像得到,但是基本上你拿紙筆跟人討論的時候,又不太會用到照片。
其實顏色的多少和focus是否被分散沒有絕對的關係. 那些顏色在什麼背景上? 文字量有多少? 講者的口吻或表達方式是否本身就已經夠分散聽眾注意力? 都可能是原因. Visualization的目的是協助你的audience瞭解你要講什麼, 因此儘可能把自己知道的能夠掌握的符碼(symbol), 配色(colouration)來表達你對這個知識架構的理解是這個課的目的
  • 其次,在討論這篇文章的前言時,假設這篇文章給予的故事線已經完整了,是否只要針對文章本身的資訊做架構,或者還需要討論他所引用的其他文章呢?例如作者提到某個學說時,是只要陳述出這個概念,或者還要針對這個學說的背景作介紹(這樣好像又太多了....)。
如這個作業一開始的說明, 假設這篇文章是你的論文, 你就當作你拿一張紙與筆, 打算跟老師討論你知道什麼? 對什麼有興趣? 希望做什麼? 實際上能做什麼? 你的策略是什麼? 你若只能拿一隻筆在紙上一直亂畫, 但是講完以後, 光看著那張紙, 卻又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 表示你對於一件事的起, 承, 轉, 合, 邏輯上的順序, 一致, 衝突, 比較, 歸納, 評估, 相互間的連結, 何者是因, 何者是果? 何者是主體? 何者是客體? 思考得不夠週延, 而視覺化這些概念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這些事情想清楚.
  • 最後,說到用圖示來表達研究構想,是應該要盡量減少用字嗎?或者是只要用類似流程圖的方式來陳述就好?其實知道老師也許是希望我們自由發揮,不過圖像化科學概念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方向(雖然完全沒有靈感而且手足無措)。
自由發揮
  • 這樣的作業雖然有不知道能看到什麼的驚喜,不過會不會常常是大失所望的結果居多呀?
這個課的目的是要發現同學的問題, 發掘同學的特質與潛能, 而不是一開始就要同學辦個展, 所以請勿擔心, 人生總有很多大失所望的事

圖片連結: codinghorr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