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下學期會開課並改為2學分

有鑑於上課內容越來越多, 這門課將由1學分改為2學分. 98學年度下學期會開課, 上課時間為週三晚間6:30-9:00.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由各台的氣象報告觀察圖文搭配的優劣對資訊傳達的影響

參考阿簡生物筆記有關"多媒體學習理論"的系列文章, 其中"製作生物大圖"一文相當值得大學生與研究生參考, 因為這就是我通常在這個課程中初期希望同學做到的, 也就是描繪出腦袋中對一個知識元素, 範疇與架構的樣子.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期刊網頁中的Cover Art Gallery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期刊把漂亮的封面圖檔擺在網頁上供人下載, 這似乎是一個趨勢. 有一些期刊也開始在封面的編輯與選圖上做更多的嘗試, 甚至還在各卷間以不同的顏色或設計來區隔. 這些專業的期刊封面設計兼顧了科學性, 藝術美感與當期內容重點. 對於科學編輯有興趣的人不妨多多參考.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轉載]錯用簡報軟體 反而減分

[轉載於自由時報]

文/韓明文

在全球成千上萬的應用軟體中,PowerPoint使用率排名第4。據估 計,全球約有3億使用者,每天產出3千萬份簡報檔。耶魯大學統計學教授Edward Tufte曾言︰「簡報軟體只能對表達能力前10%及後10%的人有所幫助,但是對其它80%的使用者卻可能造成傷害。」而我們,正是大多數的使用者!

2種情境 投影片主導&簡報者主導

簡報場合中經常可以看到以下2種基本溝通模式,投影片主導模式(Slide dominates)與簡報者主導模式(Presenter dominates),多數場合以前者為主。

其實,「簡報者主導模式」才是正確溝通模式。有90%的時間,簡報者與觀眾的目光、注意力是產生交集的,其餘10%的時間,則是利用投影片進行短暫輔助溝通後,讓焦點再次回到簡報者。

切記,簡報軟體所提供的功能,並非取代簡報者,而是一種視覺輔助工具。我們看待它,應如同看待黑板、白板、幻燈片等所提供的功能。

錯誤用法 片斷思考、提詞稿、演說稿

大多數使用者採錯誤方式製作投影片,其中3種最普遍的思維是︰片斷思考、提詞稿、演說稿。

許 多簡報者在準備簡報內容時,習慣將心中的片斷思考記錄在投影片中,形成一種「呢喃式簡報」,這種內心語言,簡報者能理解,但是對觀眾而言是無意義的。如果 從提詞稿的角度製作簡報內容,最大的錯誤在於犯了「公器私用」之過,把整個大螢幕占為己有,提詞稿(Cue Card)應該是簡報者拿在手上的小卡片,不應出現在投影片中。

演說稿則是簡報者為了上台所準備的功課,許多使用者習慣一字不漏地把每句話全部記錄在簡報內容中。此時,簡報者將成為讀稿機,簡報內容將反客為主。

正確用法 脈絡、重點、證據

簡報內容如果能從脈絡、重點、證據三個方向出發,投影片就能創造出對簡報者及觀眾有利的雙贏局面。

脈絡是簡報者闡述事情的架構。60%的人口在學習、理解一樣事物時,如果能在他們的腦海中先建立起脈絡,將能提升溝通效益。脈絡是經過組織後的精簡架構,由少量的關鍵字所組合,能讓觀眾預先建立認知想法,同時又不讓簡報者的焦點轉移。

重點則是簡報過程中的核心想法,經常以一句話的形式呈現,能讓簡報者傳遞出重要觀點,也讓觀眾接收到關鍵訊息。至於證據,則是由圖解、圖表、表格、圖片等所組成的視覺化內容,它能增加簡報者的說服力,也有助於觀眾了解重點背後的立論基礎。

最高境界 聽簡報=看好片、看好書

所有上台的簡報者都應該努力追求一個目標︰想盡辦法創造出讓觀眾極度專心的溝通情境。

當塑造出這種情境時,觀眾會有幾項特徵︰他們的時間感會變慢,對於所身處的環境感會消失、會忽略對於自己的感受。此時,聆聽一場精彩的簡報活動,已經和欣賞一部好電影,閱讀一本好書的體驗是相同的,他們不覺得置身事外,反而感受自己融入其中。(作者為企管講師)

2009年6月6日 星期六

往後若再開這門課

由於這門課隔年才開一次, 因此下次若再開這門課時, 我打算進行以下的改變
  1. 把原來1學分的課改為2學分, 否則很多內容其實無法真的講到. 如果配合更多的實作或演講, 說不定會改成3學分
  2. 若學校同意我將學分改為2(或3)學分, 那麼我打算加入一些科學製圖與編輯工作者的演講與經驗分享
  3. 我會希望來修課的同學要先修"生物科學研究法"(或其它科學研究法相關課程), 因為邏輯是最重要的. 沒有完善的邏輯, 事實上是無法以圖相輔助思考的, 更不要說是實作了.
  4. 我也會打算在科學製圖之外另外開設生物素描的課程. 所謂的生物素描指的完全是對個體生物的結構與形態的觀察以及各種繪畫技巧的觀摩與練習. 科學製圖與表達技巧則著重於以圖示表達科學意念與邏輯, 以及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有意義的科學成果展示與溝通.